宮廟簡介

關於福佑宮

淡水福佑宮建廟的歷史遠溯自清朝乾隆壬寅四十七年(西元1782年)創建,是淡水最早草創的廟宇。記錄淡水拓墾歷史,根據史料記載淡水福佑宮是由福建廈門沿海,六邑:武榮(南安)螺陽(惠安)、晉水(晉江)、桃源(永春)、清溪(安溪),銀同(同安),懷反清復明之志士相率渡臺,順迎湄洲媽祖蒙佑。先建廟於滬尾(即為今日:淡水),普濟航海,咸沐神恩之浩瀚。旋於嘉慶元年(西元1796年)重修落成。

本宮源自面向淡水河,舟船往來、每溼黑之夜,輒多兇險,居民也在油車口增建一座燈塔「望高樓」,以便船隻能出入平安。民國六十一年,熱心信徒發起修建,由永春鄭金虎撰碑:「母儀稱后,水德參天,福佑湄洲」,撥遷望高樓,海航仰瞻此後,新興的市街都以福佑宮為中心,淡水發展的起點。

配合中正老街整體風貌再現,民國九十一年三月十九日開工動土興建鐘鼓樓及護室,民國九十三年四月二十四日舉行落成啟用典禮,自此本宮廟煥然一新,建物地平面積也增加一倍以上。

建築特色

福佑宮內除「翌天昭佑」古匾爲光緒皇帝御賜外其次,有「天上聖母」古匾爲嘉慶丁巳2年(西元1797年)懸於正殿上方,「水德揚靈」、「靈奠海邦」亦同樣落款於嘉慶二年,正殿則有懸掛道光20年「惠風法雨」之匾,極爲珍貴。

正殿保存嘉慶元年所立龍柱,採用本地所產的觀音石雕刻而成,龍身浮刻在八角形柱子上,是清朝中期龍柱的代表作;但前殿卻沒有龍柱的設計,而是一對八角石柱,這在全臺媽祖廟的建築中屬於少見的情形。在前殿之後有一亭,具有拜亭和戲臺的功能,這種格局就是一般所稱的「前殿帶後軒」,也是典型的福建建築形式,目前全臺只有鹿港龍山寺和淡水福佑宮才有這樣的形式。除了建築格局特別外,題材豐富的雕刻藝術也是它的一大特色。正殿拜亭裡左右相對的兩側牆上,有一對大幅磚雕,上雕「松,竹,鹿、鶴」,寓有「富裕,長壽」的意思,反應出當時人們所期盼的生活目標。

福佑宮建立至今雖然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,但仍保有多數的清朝原物及建築風格,在建築史及藝術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