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福佑宫
淡水福佑宫建庙的历史远溯自清朝乾隆壬寅四十七年(西元1782年)创建,是淡水最早草创的庙宇。记录淡水拓垦历史,根据史料记载淡水福佑宫是由福建厦门沿海,六邑:武荣(南安)螺阳(惠安)、晋水(晋江)、桃源(永春)、清溪(安溪),银同(同安),怀反清复明之志士相率渡台,顺迎湄洲妈祖蒙佑。先建庙于沪尾(即为今日:淡水),普济航海,咸沐神恩之浩瀚。旋于嘉庆元年(西元1796年)重修落成。
本宫源自面向淡水河,舟船往来、每湿黑之夜,辄多凶险,居民也在油车口增建一座灯塔“望高楼”,以便船只能出入平安。民国六十一年,热心信徒发起修建,由永春郑金虎撰碑:“母仪称后,水德参天,福佑湄洲”,拨迁望高楼,海航仰瞻此后,新兴的市街都以福佑宫为中心,淡水发展的起点。
配合中正老街整体风貌再现,民国九十一年三月十九日开工动土兴建钟鼓楼及护室,民国九十三年四月二十四日举行落成启用典礼,自此本宫庙焕然一新,建物地平面积也增加一倍以上。
建筑特色
福佑宫内除“翌天昭佑”古匾为光绪皇帝御赐外其次,有“天上圣母”古匾为嘉庆丁巳2年(西元1797年)悬于正殿上方,“水德扬灵”、“灵奠海邦”亦同样落款于嘉庆二年,正殿则有悬挂道光20年“惠风法雨”之匾,极为珍贵。
正殿保存嘉庆元年所立龙柱,采用本地所产的观音石雕刻而成,龙身浮刻在八角形柱子上,是清朝中期龙柱的代表作;但前殿却没有龙柱的设计,而是一对八角石柱,这在全台妈祖庙的建筑中属于少见的情形。在前殿之后有一亭,具有拜亭和戏台的功能,这种格局就是一般所称的“前殿带后轩”,也是典型的福建建筑形式,目前全台只有鹿港龙山寺和淡水福佑宫才有这样的形式。除了建筑格局特别外,题材丰富的雕刻艺术也是它的一大特色。正殿拜亭里左右相对的两侧墙上,有一对大幅砖雕,上雕“松,竹,鹿、鹤”,寓有“富裕,长寿”的意思,反应出当时人们所期盼的生活目标。
福佑宫建立至今虽然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,但仍保有多数的清朝原物及建筑风格,在建筑史及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。
- 首页
- 宫庙简介